探索油画与时代共振的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25 08:13 浏览量:1
听涛—红霞(油画) 詹建俊作
关于远山的迷宫·瀑(油画) 许 江作
9月19日,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巍巍者华——中国油画学会三十年纪念大会暨艺术展”及系列学术活动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场汇聚全国油画力量的艺术盛会,不仅回溯中国油画学会30载发展历程,还以丰富多元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油画在语言探索、风格演进与精神表达上的丰富层次与时代风貌。
今年是中国油画学会成立3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领域的重要学术团体,中国油画学会以“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为宗旨,鲜明提出“自觉构建油画中国学派”的学术主张,围绕“重建本土艺术的深度精神”“高树绘画语言的研究精神”“呼唤艺术的诗性精神”三重使命,从历史梳理与青年英才培养两个维度,引领中国油画在中西互鉴的格局中,始终凝眸中国精神,讴歌人民形象,树立起油画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学术信念。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认为:“30年来,中国油画以学会为引领,登桥远望,从表现强度、生活深度、语言锐度向东西方经典汲取养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近年国内规模最大的油画专题展,本次艺术展汇集370位油画家的800余件作品,既包括当代中国油画名家的经典之作,也收录近年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油画家作品,全面展现了中国油画的整体创作实力。
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油画艺术融汇中西、民族化的探索。詹建俊的《听涛—红霞》将传统山水的写意精神融入油画语言,既保留了油画材质的质感,又暗合中国山水画“皴擦”技法的韵律,表达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永恒追问。靳尚谊的《黄宾虹》融合西方古典油画的厚重与中国传统笔墨的意境,突出人物深邃神态与淡泊气质,传达出东方文化精神的独特韵味。许江的《关于远山的迷宫》系列4幅作品——《峡》《涯》《崖》《瀑》,通过对自然地貌的重构,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历史记忆交织,形成具有诗性的视觉叙事,是其近年来以“山水精神”为核心、融合东方哲学与当代艺术语言的重要创作。尚扬的《董其昌计划45号》以抽象的山水符号解构传统,通过拼贴、覆盖与撕裂的肌理,营造出混沌的视觉体验,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焦虑与传承困境。
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形象的生动写照。钟涵的《望中犹记 晚潮明处》,以苍劲的笔力和浓重的色彩,奏响了一曲黄河船工雄浑壮阔的生命颂歌。全山石的《中华儿女——八女投江》以凝重苍然的色彩,描绘八位坚定不屈的女战士,表现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坚强无畏的气概。张祖英的《铁匠阿米尔》采用写实手法,捕捉铁匠劳作间歇的瞬间,以此挖掘平凡人身上的尊严与力量,体现出东方审美与欧洲油画传统相融合的艺术面貌。罗中立的《故乡组画—接力》通过鲜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粗犷的笔触以及中国书法的用笔方式,抒发了艺术家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群体的深切关怀。
上海是中国油画的主要发祥地与重镇。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艺术展落地上海,是对上海百年油画文脉的接续,也喻示着油画在中国大地、特别是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蔚然成风。上海美术馆将围绕展览精心策划美育活动,深度解读中国油画的艺术高度与时代精神,并通过系列学术对谈、名家讲座及沉浸式工作坊,打破艺术壁垒,推动油画与科技、文学、音乐等的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