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其实是一种文创
更新时间:2025-09-24 05:12 浏览量:1
各位有多长时间没有去过书店了?包括网上书店在内?
图书市场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危机早就来临了。十几年前,当时判断会对纸质图书造成冲击的是电子书。人们还会阅读,但是不一定要读纸书,可以读电子版。当年的Kindle有多火,可能很多人还记得,好像这就是阅读的未来了。
电纸书重量固定,比捧一本书轻得多;电子书容量大,可以装进成千上万本;据说还护眼睛……反正都是宣传的卖点。
尽管很多读书的人还是喜欢手捧一本纸书的手感,但是数字出版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了。所以各个出版社都在积极参与、布局数字出版业务,也整了一堆行业标准,弄了一堆数据库,还有一些数字出版的项目吧,看上去也很是热闹。
但是最近几年再看的话,数字出版好像也没有发展到当初预计的规模,纸书市场依然存在,而且量好像没有少太多,甚至有的年份还有点增长。
但是危机感确实更强了,因为大家发现,真正冲击纸质图书市场的不是电子书,而是短视频——人们原来是可以是不读书的,“刘项原来不读书”!
怪大众不喜欢读书了么?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进行文化消费的东西太多了,而阅读这件事情太古老了,太费劲了,大家既然有更轻松的东西消遣,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情况下,图书市场就更加艰难了。最近几年,我了解到的都是不好卖、不好卖、不好卖。很多出版社,编辑都已经全民自媒体了——你不是看短视频吗?你不是看直播吗?我们都编辑直播卖书去了,全民都在卖。再加上经济形势的波动变化,而图书这种东西说到底除了教材教辅之外,它并不是必需品。其实所有的文化产品,说到底,都不是必需品,并不是离了它之后不能生存的东西。那么图书市场,就更加肉眼可见地艰难下去。
所以这个时候,其实就应该转变思路了——书这个东西,它就不应该当作必需品来卖嘛!它就是一种文化产品,或者说,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来说,图书,其实是一种文创。
近些年,文创产品兴盛起来了,到处都很热闹。我们见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什么冰箱贴,什么水杯,什么充电宝,各种文具,各种丝带,各种联名款衣帽……反正感觉就像是各种周边,常见的就是某种景区的周边,或者某个ip的周边。既然是周边,就好像不像是主要的产品。
但实际上,文创,文创,不就是个简称?全名不是“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品吗?那你就说图书是不是文化创意产品吧!
肯定是啊!
书籍是什么?当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我们熟悉的话。但是,它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注意,它是“载体”,说明什么?说明它并不是文化本身。
那么,文创产品,是不是也是文化的载体?
它也不是文化本身,对吧?你去逛个景点,顺便买了一堆东西,这东西你说有啥用吧?没啥用,但是你买回来了,买回来你觉得高兴。
而且你知道那些东西可能很贵,它肯定有溢价,但是你喜欢。花钱难买我乐意,对不对?
我从前去河西走廊,敦煌,在沙州夜市看到了一个冰箱贴摊。我知道景区卖得贵,就是景点卖30的,他这卖20。我心说好便宜,买吧。买了好几个,挑了半天。等到走到下一个摊,我问这多少钱?答曰:10块。
我后来明白了,10块,估计人家照样有利润。对不对?所以这种东西,卖的就是溢价。
当然东西同质化太严重了嘛,你可能会觉得亏。但是你要是真喜欢这个东西,你知道这是正版的东西,你要支持一下你喜欢的IP,或者你喜欢的idol,或者什么东西的,你不会太介意这个东西到底有多贵。只要在你承受范围之内,只要你觉得值,那它就是值。
书这个东西,如果作为工业制成品,因为工业化的持续深入,成本可以很低。如果只是考虑成本因素的话,很多人甚至会倾向于盗版书——毕竟他们不用考虑版权的问题,也没有出版社那样一大家子要养。
可现在正版书都打折打到出版方都怨声载道了,打到其实也没有多贵,而且你会省去很多品质的烦恼,而且版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所以正版应该还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现在正版书它也卖不动呀!人们的阅读习惯一旦改变之后,图书市场日渐艰难。那么,可能出版行业,以后也要慢慢变成某种“蜡烛产业”了——蜡烛失去了照明的实用需求之后,为什么作为一个产业还能存在呢?因为它发展出来了其他的一些文化价值。比如过生日的时候要吹的蜡烛,比如说节日装饰时候用的蜡烛,比如说只是摆在那看的一些造型款的蜡烛,等等等等。它走进了艺术领域。
这样看的话,图书,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创产品了。它比那些看上去就几块钱成本的冰箱贴、水杯、文具之类的东西,要有文化多了!
作为文化产品,它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它里面记载的知识。我们看一本书,它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这个书的内容本身,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角或者独一无二的知识,独一无二的审美。这是我们选择一本图书的最核心诉求。
而从形式上来说,从装帧设计来看,精装书、平装书这都是最基本的,什么毛边书,裸背装,加个函套,刷个金边,这些也都已经是常规操作了。更有那些特装书,每一本装出来,都让你觉得是一个艺术品。这些书本身做出来,就让你觉得它就值得收藏。再加上里边的排版,字体、字号、间距、插画、留白,这都是为了创造最佳、最舒适的阅读体验。这就是一种精细的、富有艺术感的设计。特种纸带着那种油墨的味道,各种特殊的工艺,都赋予了图书独特的物理魅力,以及开卷阅读的仪式感。
这还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工业制成品。我想起了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奥尔汉·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里边最核心的一个物品,就是一本书。这本书可不是印刷品,不是工业制成品,是手工制作的,里边有波斯细密画,都是艺术家一点一点画的,极费手工。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了。
其实我们忘记了,书这个东西,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就是有的,那时候的书本身就是手抄本、写本。你看敦煌出土的那些经卷,每一个出来都是艺术品。
所以书籍本身就是艺术品,只是因为印刷术发明了,这种艺术品好像变得越来越便宜,能够触达每一个人,它成了知识传播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也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于是,原先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
如果书还是艺术品的话,那人家只好把它藏诸深山,只能放在自己身边,自己学习,自己欣赏。现在,图书可以非常方便地传播,就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到最新的知识,了解到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
现在,传播的功能可以不用纸质书这样的形式了,于是,其实它又可以回归“艺术品”的属性了。
当然你会说,书越来越贵。但是你反过来想:如果你真的想学知识的话,你已经不必去非得去弄一本纸质书来看了。你可以在网上非常方便地找到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音频,可以是视频,也可以还是一本书。但是,书,有的时候我们知道,它里面的知识可能是滞后的——出版是需要周期的,往往还很长。你要是要追最前沿的知识,反而书籍不是最先进、最快的媒介了。
我们现在要学个东西,比如学个做菜,从前可能还要买个菜谱啥的,现在还需要吗?原来菜谱可能还要用文字搜索引擎去搜、去查,现在,直接抖音也好,视频号也好,小红书也好,直接搜一个视频,很快就教会你了,比你在那读书、读字要快得多,方便得多。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反思一下了,为什么我们需要书籍?是因为原先我们并没有很好的信息再现手段,文字发明了之后,我们就用这个工具来传递一切的信息。
想象一个场景:原始人出去打猎了,回来之后,给洞穴里没去打猎的人讲他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语言。这玩意儿就是一锤子买卖,今天讲完了,明儿你没听过,那就没听着。
文字发明了,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的话,哪怕这个人后来不在了,别人也可以看到这个故事。这就是文学。
如果当时有录音设备,把那个人讲的给录下来,那是不是又是一个新的传播途径?那人听绘声绘色的表演不就更加方便了吗?如果用影像给他录下来再回看呢?你说哪种途径传递信息更方便?
其实是各有侧重,因为文字早已发展出来了独特的手段,独特的艺术形式。但是,当把完整的信息留存和传播的手段都放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就可以各取所需了——我们其实也不是非得读书不可,既然有更方便的手段,为什么不用呢?为什么非要去费劲巴拉在那读书呢?
当然,我们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读书其实是快的,这其实是它的优势。即便是现在,从信息传递的效率来讲,文字还是最便捷、最快的。但是很多人现在不需要效率呀!甚至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效率——我消遣的时候,我需要效率吗?我需要好玩,我需要好看,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图书也没必要非得去挤占这个时间。
文化要通过它合适的手段来传播出去、留存下来。适合影像描述的东西,就交给影像好了;适合文字表达的,就还是需要文字。它是沉淀下来的文化。
比方说你要读一遍《论语》,网上可以找到非常方便的电子文本。但是如果我要经常看它,经常翻它,要反复地看,反复研究,那么有一本实体的书放在手边,还是很好的。拿起它,就有一种独特的仪式感,这就是文化范畴的事情了。这不就是文创应该有的一个功能吗?与其买一堆你根本用不到的“文创”周边,能阅读一本看上去很舒服又精美的东西。是不是更加高级的体验呢?
所以,当你把书当成一个文创产品来看的话,仿佛一切就豁然开朗了。那他贵点,反正我也买不了几本书,我为我喜欢东西买单,我愿意支持他一下,何乐而不为?我知道买回来肯定是溢价,因为文创产品卖的其实都是溢价,那架不住你喜欢它——你喜欢它,你想要它,即便贵点,也愿意——当然也不能贵得太离谱也就是了。
作为图书这种独特文创产品的经营者,把书当文创来营销的话,可能也会有新的途径。其实现在很多出版社已经在卖一堆文创了,在书的外围卖一堆又是包,又是文具,又是书套,又是什么东西的。与其这样,不如好好把书也当作文创来经营。
图书推广本身就是文化营销,图书本身就会引爆某种观念的。因为人拿到书之后,还是会对它进行文化的研究,文化的吸收,文化的思考。比方说咱们现在很流行的一些概念,什么“内卷”之类的这些词,原本也都是通过书来引起社会讨论的,现在倒成了网络用语了。
如果接受图书是文创了,那么其他很多事可能也可以搞了。比方说咱们搞一个跨界联名行不行?什么都搞联名款,那图书跟什么品牌跟什么影视跟什么游戏搞一个联动行吗?其实大家已经在干了,对吧?你看了电影之后可能看到什么“设定集”,看到什么什么明星画册,这不就是周边吗?
出版社经常办的一些活动,像读书会,作者签售会,主题展……再办这些活动,那就变成了题中之义。这些其实也是文创产品的运营模式,只不过你运营的文创产品是图书了。
它还有IP价值。一本畅销书可以继续衍生,书出来之后可以有电影,可以有戏剧,可以有剧集,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周边文创,比如文具、手办之类的,还可以开发游戏,还可以……
这是顶级文创产品的ip开发路径。你从别的IP做起来的时候,可能会出一个衍生产品,就是图书。那从图书开始,你照样可以衍生出其他的东西来嘛!这些东西我们其实已经见得非常非常多,只是我们没有把图书也当做一个文创产品而已,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母体,说其他都是从书来的。
把书当做一个文创,对于读者来说呢,也是一个特别的角度。当我们意识到书的文创属性之后,就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我们不把它只是当印上字儿的信息集合。字儿太多了你看着都烦,但现在它是一个文创产品了,你要看,随时可以看;你就算不看,你摆家里,你也喜欢,对吧?家里已经有文创产品一大堆了,不差这几本书。
而且它能体验的东西,可比一般的文创产品要多得多。一般的文创产品可能你也就是一锤子买卖,你当时买的时候很开心,买回家搁那儿,你也就把它忘了,扔一边儿去了,然后就是偶尔看一眼。但书,你看到这一眼之后,你还可以翻,可以看里边的内容,可以把当时没有研究透的东西继续研究下去,那可就更丰富了。
那么对于出版从业者来说,我们现在就要多一根弦,就是我们书不仅要做成一个合格的出版物,还要强化文创的思维——我们做的是一个文化创意产品,我们要从内容生产者,转变成文化服务提供者。我们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文化服务,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了。
我们肯定要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是内容。但同时要注重形式,注重图书落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他获得的文化体验。所以我们就不仅要打磨内容,还要把设计做到极致化,同时创新营销模式,这样在竞争当中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书籍作为一个信息载体、文化载体,从内容创作,到装帧设计,到营销发行,整个过程都凝结了巨大的创意,它就是一个文化创意产品。一本书捧在手里,字里行间都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它是实实在在的,有物理的温度,物理的重量,它能够引发的文化现象,不是其他的文创产品可以比拟的。它是有内涵的,你可以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升华。
一本书的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创造的痕迹。只是之前我们作为读者,可以完全不用去想这个事情。当我们把它当一个文创产品来做的话,处处都可以体现出来这样的心思。它是文化创意最综合、最深刻的体现形式之一。
所以,书籍以后就是一个艺术品,你获取它的渠道,得到它的诉求,跟我们现在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或许它会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从数字角度,既然它是信息的载体,那么我们可以用各种电子化的方式来实现它;它还可能是某种数字藏品,这个很值得探讨;还有各种交互式的阅读,这是纸质书可能不太容易达到的效果,也很有前景。
图书,作为一个落在手里的文创产品,值得我们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它。我们真的捧的是一个精美的文创产品,我们可以去发现、去珍惜、去创造每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