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著名画家刘三多艺术境界与人生哲学 唐业继著(7)
更新时间:2025-09-25 12:32 浏览量:1
文|唐业继
【前言】若不是身临其境,真是难以置信:一位地厅级退休干部,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87岁高龄的老画家,一位自创的一幅画就已售出112万元的艺术大咖,20多个春夏秋冬,用作接待室、创作室、展览室、餐厅于一体的竟然是一间仅有40多平方米的“家中客厅”。肃然起敬中,我对随行陪同的李同学感悟道:“恰恰是这‘四合一’的一块小天地却藏着金矿的沃土,洒满了刘老的心血和汗水,更是体现出了他的艺术价值取向和生命内涵。”2025年3月24日,连续4个多小时的促膝交谈,从他出生于1939年3月谈至2025年的打算及今后的愿景;从其公开发表的处女作《美帝国主义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滚出去》到大机关为其在湖北省图书馆举办专题书画展及免费编印大型画册1000本。
图 刘三多《清泉·石头·小草》64cmx140cm 1994年
(七)
没有高深的长篇理论,没有沙盘的精密推演,但他却在武大、华科、华农、华师等数十所高校应邀授课时,广大师生对刘三多的讲课好评如潮。
刘三多说,我讲课时都带长绳子、小夹子去。讲台上、会场里挂满了我几十年来创作的各类美术作品,一幅作品就是一个精彩的创作故事与体会。仅《我的艺术人生》《画讲中国故事》《我创作<老黄牛>的经过》《我的40幅九宫风情》等课题就有上万人次听讲,许多同学在听完一次次讲课后感慨万分,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无不啧啧称赞。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朱佳慧同学说:“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画?这是我们作为华师美院学子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画笔不光只是作为我们考学的工具,更应该成为我们爱国、爱人民的表达方式。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不能局限于物质生活,而应更多考虑为他人、为祖国。”
熊荧樾说:“刘三多先生热血澎湃的讲课使我感动无比。刘三多先生用他的画笔画下了无数伟人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录下了无数壮阔景象和一表人物风情,正能量十足。从老师分享的那么多画卷中,我不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同时也感受到了刘三多先生对艺术和时代伟人的讴歌。”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说:“您的画,凝结了对祖国的爱,对英雄的敬,对未来的憧憬。刘老先生的画围绕会堂转了一圈,一圈,又一圈,80多岁的老人在桂子山上铺开了他的人生长卷。
他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方向,手中有力量,他告诉我们,我们学了好技术,要用好的技术奉献到爱国事业上来。80多岁的刘老站在台上,上身微曲,刘老依然说:冲啊——冲啊——!”接触你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小组合作、课外实践、演讲,多样的形式让我认识到了不同于我起初印象中的思政课。今天的你,还请来了令人敬仰的、可爱的刘三多画家,实在令人激动!我前几天才在湖北省美术馆见到了刘三多先生的作品,没想到现在可以有幸见到本人,实属欣喜!这次的课,真的收获颇丰,我会去品味、探索对于我自己绘画创作的意义与人生启示。感谢你,亲爱的思政课!”
刘三多说,美术工作者想要多出作品,快出作品,出好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现场。他举例说,我多次登临鄂南幕阜山脉的九宫山,1994年秋天,一来到自然保护区的腹地,就被那里的美丽神奇的溪流瀑布和千姿百态的石头而打动情感:不画出像样的九宫山的石头,愧为鄂南画家 。我很快创作出了第一幅石头油画《清泉·石头·小草》(64cmx140cm)。我采用上下对比的构图方法,上半部分是一段崖壁,由一块块巨型岩石错落堆垒而成。下半部分是清泉,在清澈的泉水里,石板纹理依稀可见,还可以感觉到泉水在无声地流动着。
画的顶部,有一丛茂盛的青草,从崖缝生长出来。青草右边,有一条纤细的绿茵茵的藤蔓,左边则是几片枯萎的叶子。 那里没有土壤和水源,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
刘三多说, 1998年5月22日,我已进入花甲之年,毅然背上行囊,离开温馨的家,第6次来到通山县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陪同我的年轻人雪雁鸣是位摄影爱好者。凌晨5时,我们带着干粮,背起柴刀、铁钩、绳索,向石龙沟出发。石龙沟景区离九宫山镇40多公里。
由于当时公路还未修复通车,只好沿山路步行。漫长的征途艰难险阻,乱石遍地,杂草丛生,沟壑横陈,但一老一少,志同道合,淳朴厚重,一路的山水风景成了前行的力量。 为了采拍更多更美的自然资料,为了创作更理想的油画,我们都不忍轻易离去。我们吃干粮,喝泉水,在石龙沟一待就是三天两夜。
刘三多第七次上九宫山是1998年的冬季,他不愿放弃饱览40年一遇的盛大雪景的机会。想到那银装素裹的幕阜山,本身就像一幅幅鬼斧神工的山水画,他当时在省里开会,但心儿早飞上了九宫山。
可出发前夫人得知后,关心地对他说:“你已年届60,在这天寒地冻的季节上高山,肯定有诸多的不便与困难及风险的,还是不去为好。”但他对夫人说:“我这是第7次上九宫山,对山上春夏秋三季的景色我都有过描绘,唯独没有探寻到九宫山的雪景。今冬这场40年不遇的大雪,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再说我今年已是60多岁的人了,现在的身子架还允许我在这种天气上山来,以后即使有这个心也只怕没有这个能力了。再说,通山的时任县委书记几次到咱家中,看过我的画之后,当即发话,以后只要是我再上九宫山,由县里提供一切方便。我这次去,肯定会得到县委宣传部的特别关照,会安排部门领导和同志一路陪着的。”夫人听完才同意我背上相机等物品出发。
刘三多自1994年把目光投向九宫山后,就被她独有的精神面貌所折服,特别是这些富有灵性的石头和泉水,更能使他有一种“艺术源泉”的感觉。他说:“我过去到过的地方,都不如九宫山这样能震撼我的心灵,我强烈地感觉到这里才是我创作的源泉,这里才是我艺术的归宿。于是从1995年起,我把自己所有的激情全部倾注到了九宫山这个大画布上。九宫山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在我眼中,都是那样清新自然,我要描绘一组反映九宫山风情的画卷,把九宫山推向全国。
打那之后的3年时间里,我6次自费,带着干粮及画具上九宫山,从迎客松到云中湖,从喷水崖到铜鼓包,后来又来到保护区,从龙潭到樱花沟,从闯王陵到石龙沟。我的每一幅作品的后面,几乎都有一段或惊险或苦涩的故事。有一次在大崖头画瀑布,我跌倒在水里,差一点掉进了潭中。又有一次在樱花沟写生,也是一脚没有踩稳,险些滑进了水流湍急的沟底。我敢大胆地说,我的画全都来源于生活,我力争使自己的每一幅作品让人感觉到脉搏的跳动,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嗅闻到芳馨的气味。所以现在许多见过我的画的人这样问我:九宫山真的有这么美吗?我说,你一定要找个时间拿着我的画对照着上九宫山看一看。”
刘老说:“现在有些搞美术的,有个坏毛病,不出门,不深入生活,更不愿去吃苦,就想当然地坐在家中,这样是画不出好作品来的……”
刘三多说,我画的每块石头,我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们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九宫山的石头,与鄂南其他地域的石头不一样。比如崇阳县大源乡的石头,这种风化的石头,与九宫山的石头完全不一样。我画的《戏游黄龙石墩桥》,画中的桥只有桥墩而没有桥面,人们过桥,就是跨过一个连一个的桥墩,当地人叫这种桥为跳桥。在这条小河上,露出水面的石头,是通城县的石头,与通山县九宫山的石头,当然也不一样。这种石头,坐在家里是画不出来的,也不是到了实地比照实物就能画出来的。
刘三多动情地说,没有深入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就没有1994年的《清溪奔快》《樱花沟》《樱花潭》等一些作品,也就没有1998创作的《安坪冬韵》《瑞雪》《春融》等作品。刘老说,当我一次又一次从九宫山脚底攀上九宫山顶峰,我悟出一个道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九宫山的水,千回百转,最终要流向大海。正因为有水,九宫山山上山下的每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我画石头与流水,就是画人生的力量和源泉。
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富道评价刘三多时说:“鄂南画石之王非刘三多莫属也!”他曾点评刘三多2001年所画的《古战场赤壁》。此画中刘三多画的石头发挥到了极致。赤壁以三国赤壁之战的史事传世。在《古战场赤壁》上,矶头浪花飞溅,远天白云闪烁,白色的浪花与白色的云彩都呈放射状,二者若即若离,仿佛千百年前的战火硝烟还未散尽。这幅油画以石头为主体,以古铜色为基调,石壁巍然挺立,峭拔雄伟。它像一部厚重的史籍,唤起人们重温久远的历史。
刘三多曾送给刘富道一幅小样《奔腾的野马河》。刘三多为这幅画配了一首打油诗:“一山一山接一山,山顶冲出云天外。高山深谷小溪水,立下壮志归大海。溪水出山谈何易,要跨叠叠万重山。溪流向左碰了壁,转到右边受阻拦。昼夜兼程朝前赶,一路高歌乐开怀。溪水虽柔性可刚,百折不回奔大海。目的不达向前迈,粉身碎骨也心甘。”这兴许正是一位大画家想给一位大作家要说的几句内心话吧。
【作者简介】唐业继,退休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系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在《天津日报》发表处女作,1993年与人合著出版《护堤柳》,迄今共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法院报》《湖北日报》和《红旗》《人物》《人民司法》《中国审判》《中华英才》《长江文艺》巜楚天主人》《楚天法治》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网》《中国艺术鉴赏网》《人民网》《中国法院网》等百余家报、刊、台、网发表新闻、文学、摄影、评论等作品万余篇(件),获地(厅)级以上一、二、三等奖百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