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有生命力的群像——《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的学术性与艺术性
更新时间:2025-09-26 23:08 浏览量:1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是学者王富仁于20世纪90年代为《太原日报》“现代作家印象”专栏撰写文章的结集。与传统文学史严谨规整的学术论述不同,作者以灵动的笔触与敏锐的洞察,为读者铺展了一幅鲜活立体的现代作家群像画卷。
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到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林语堂、徐志摩、成仿吾、王统照、冯沅君等颇有建树的新文学作家,本书都有极为精彩的评述。王富仁打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冰冷框架,让茅盾、巴金、老舍等文学巨匠从泛黄的书页中“复活”:他们不再是符号化的研究标本,而是在时代洪流中踉跄前行、与命运激烈碰撞的真实生命。作者着眼的并不是巨细无遗的作家生平,而是着力刻画他们文学人生的重要特点,以及他们在时代的大潮里留下的独特身姿与印痕。
王富仁重视作品的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他所强调的学术性,是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认为作家的作品中要有富有灵性和柔美的特质。正因如此,他的目光不局限于作家与作品的表层,更能潜入作家的内部情感世界。“中国现代许多作家都给中国现代文化添了肉,但撑起它骨架的却几乎只有鲁迅一人。”王富仁将鲁迅作为一种标准,以伟大作品作为一种参照系。文中论及鲁迅的文字比比皆是,在其他作家的论述中也不乏与鲁迅的对比。他并非强调鲁迅是不可超越的标杆,而是将鲁迅作为一面“镜子”来反观文坛。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中国新文化重视的还主要是它的“肉”,鲁迅则更重视它的“骨”。王富仁评价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正因为骨骼的特性,使得这种方式有其独特的意义。王富仁的文章中,生命体验与生命意识的气息格外浓烈,他并非以疏离的研究者姿态面对研究对象,而是与他们缔结了深刻的情感与生命联结。书中用“她是我们的大姐姐、小母亲”来评价冰心,让人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更加深了对冰心的印象。在评论冰心的部分,读起来有一种温暖如春、沁人心脾的感觉,以及可以感受到的温馨感。
同时,王富仁以“平等之眼”观照作家,打破了传统文学史按成就“排座次”的固有模式。从文坛巨匠鲁迅、郭沫若,到相对小众的作家,书中皆给予同等篇幅与尊重,在这本书中,他为每位作家都赋予了独特的评价与定位,例如将鲁迅称作“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精准提炼出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与精神力量;形容郁达夫“在精神上是个孩子”,生动诠释其作品中真挚而浓烈的情感特质;称茅盾是“企图捉住中国历史发展脉搏的人”,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动荡时期的社会本质。这些形象化的表述,生动地展现了每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鲜明特色。这种视角消弭了作家间的等级差异,展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生态的多元与丰富,为读者构建起一幅别具一格的文学“全景图”,对作家的形象与风格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作为一部学术随笔,充分体现了朴素生动的语言风格。在王富仁的文章中,他往往能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同时,语言之生动、譬喻之巧妙,这一点在文章标题上尤为突出。他能迅速并准确抓住作家的典型特征,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作家的轮廓,呈现作家独特的风韵与气质。本书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王富仁以随笔式的笔触,将严谨的学术观点融入生动的文字中,既保证了论述的专业性,又避免了学术著作可能存在的晦涩感。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充满真知灼见。无论是文学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在轻松的阅读中收获对中国现代作家与文学的新认知,感受到文学评论的独特魅力。
相比传统的宏大文学史著作,王富仁以学术随笔的形式对现代文学史进行重新审视,评价五四一代作家的历史功过,或高屋建瓴,或体贴入微,显示出学术锐气和独到眼光。他的《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是一部以个人视角品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学术随笔集,不仅解构了现代文学经典的艺术密码,更重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风云激荡年代的精神肖像——那些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身影、在传统与现代间求索的足迹,都成为理解民族精神嬗变的重要注脚,令人读来既见微知著,又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