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长期吃抗凝药的人,不想突发脑梗去世,换季期间注意这4事
更新时间:2025-03-10 09:25 浏览量:8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院里,每年都会接诊不少因为突发脑梗送来的患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长期吃抗凝药的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明明每天按时服药,甚至定期复查,却还是在换季的时候突然倒下,有的送到医院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甚至有人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每当遇到这样的病例,我都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抗凝药虽然能帮助降低血栓风险,但也不能完全消除血管问题,尤其是在季节变化时,身体的代谢、血管状态、血压波动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不注意一些细节,原本应该保护血管的药物,可能会因为搭配不当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让血管变得更加脆弱,甚至导致大脑供血出问题,脑梗就这样悄悄地找上门了。
那么,换季的时候,长期吃抗凝药的人,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天气变化对血管的影响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大得多。尤其是换季的时候,早上冷得像冬天,中午热得像夏天,温差变化剧烈,血管需要不断收缩和扩张来适应这种温度变化。
而长期吃抗凝药的人,血管弹性往往比普通人更差,一旦调节不过来,就可能出大问题。有个患者,每天按时吃药,饮食也很规律,家里人觉得他已经把健康管理得很好了。
可有一天,他早上外出遛弯时,天气突然降温,他穿得单薄,没走几步路就觉得头晕,还以为是低血糖,回家喝了点糖水休息。
没想到,晚上就开始说话含糊不清,右手也抬不起来了,送到医院后发现是急性脑梗,家人很不理解,觉得他明明一直在吃抗凝药,怎么还能中风?
其实,这是因为血管对气温骤降的适应能力变差,血管一收缩,局部供血不足,血栓就更容易形成,而这个时候,抗凝药的作用根本赶不上血管变化的速度。
医学研究表明,温度每下降1℃,血压可能会上升1-3mmHg,而对于本就血管弹性较差的老年人来说,血管的调节能力远不如年轻人那么快。
特别是那些已经有动脉硬化的人,血管内壁本来就狭窄,遇到寒冷刺激更容易突然堵住。
而且,抗凝药虽然能减少血栓形成,但对血管本身的收缩功能没有帮助,换季期间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血管受到的刺激会比想象中更剧烈。
很多人都知道,吃抗凝药是为了让血液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减少血栓形成,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如果喝水太少,血液会变得更加粘稠,抗凝药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脑梗提前到来。
有个患者,习惯性地每天喝很少的水,他觉得自己活动少,流汗也少,喝太多水反而麻烦。
平时他一直在吃抗凝药,每次来复查,血液指标都还算稳定,但去年秋天,他因为脑梗紧急住院,家人都很意外,因为他从来没有落下过药。
检查后才发现,他的血液粘稠度比正常人高了一倍,而主要原因就是长期喝水太少,导致血流变慢,血液里的凝血因子更容易沉积在血管狭窄的地方,最终引发了脑梗。
研究显示,人体血液的粘稠度在早晨最高,而老年人本身血容量就偏低,如果不及时补水,血液流速就会下降。
特别是在秋冬季节,空气干燥,体内水分流失更快,如果还是按照夏天的喝水习惯,血液会变得更容易凝结,而抗凝药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长期吃抗凝药的人,换季期间一定要特别注意水分摄入,每天至少要喝1500-2000毫升的水,尤其是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喝一杯温水,帮助血液保持流动性。
如果平时总是忘记喝水,可以设个闹钟提醒自己,别等到口渴了才想起来,那时候血液已经开始变粘稠了。
换季时,很多人都会因为天气变化而感冒,有些人一旦出现鼻塞、咳嗽,就会自己去药店买感冒药吃。
但长期吃抗凝药的人,一定要特别小心这件事,因为很多感冒药和抗凝药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让血栓的风险大大增加。
有个患者,平时吃抗凝药已经习惯了,血压也控制得不错。
可去年换季的时候,他感冒了,去药店随便买了点感冒药吃,没几天就出现了头痛、视力模糊的症状,家人赶紧送来医院,结果发现他脑血管里已经形成了大块血栓。
后来我们仔细查了一下,发现他吃的感冒药里含有伪麻黄碱,而这种成分会收缩血管,导致血流速度降低,最终引发了血栓。
很多人不知道,市面上很多感冒药,特别是止咳、缓解鼻塞的药物,都含有伪麻黄碱。
它会让血管收缩,而长期吃抗凝药的人,本来血流速度就已经受到了药物调节的影响,如果再吃这类药,血管会变得更狭窄,血栓形成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而且,有些感冒药还会影响肝脏代谢,使抗凝药的效果发生变化,要么让药效增强,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要么让药效下降,导致血栓风险上升。
所以,长期吃抗凝药的人,换季时如果感冒了,千万别随便乱吃感冒药,最好去医院咨询医生,选择对血管影响最小的药物。
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让身体自行恢复,尽量减少额外的药物干预。
换季的时候,天气忽冷忽热,人的情绪也容易跟着波动。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情绪变化对血管的影响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特别是对于长期吃抗凝药的人,情绪激动或者长期焦虑,都可能成为脑梗的导火索。
有个病人,性格特别急躁,换季时总是觉得烦躁易怒,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
去年冬天,他因为和家人争吵,突然脸歪嘴斜,紧急送医后确诊为脑梗,而这次的诱因,正是情绪波动引起的血管痉挛。
研究发现,情绪激动时,体内会释放大量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让血压突然上升,血管急剧收缩,而长期吃抗凝药的人,血管本身就比较脆弱,血压一旦波动过大,血栓更容易脱落,直接堵住血管,导致脑梗。
所以,换季期间,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尽量避免大喜大悲,平时可以练习深呼吸、冥想或者听轻音乐,帮助自己放松情绪,减少对血管的冲击,让抗凝药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让情绪把血管的风险推向极限。
长期吃抗凝药,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避免脑梗,特别是在换季的时候,气温、药物、情绪的变化都会影响血管的状态。
如果不注意这些关键细节,抗凝药可能并不能真正发挥保护作用,反而可能因为某些疏忽,让血栓风险更高,调整好生活习惯,远比单纯依赖药物更重要,别等到真正出事了才后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张洁英.急性心梗与脑梗临床治疗研究综述[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