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千年的微笑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

更新时间:2025-08-08 10:34  浏览量:3

正在宝龙美术馆举行的“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大展,是沪上近期最热门的展览之一。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如同一座中国雕塑艺术博物馆,保存着12个朝代信仰与艺术相互交融的传世瑰宝。

一代代工匠们精心雕琢的“东方微笑”,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些永恒的微笑中,蕴含着中国人的艺术、哲学与人生智慧。

第四十四窟中建造于西魏时期的“东方美人”佛像 临摹品 董天晔摄

跨越1600年的“雕塑艺术博物馆”

“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在甘肃天水,有一座赤色的孤峰矗立了1600多年,一代代匠人的锤凿声与僧侣的诵经声在洞窟中交织成历史的和声。这座山因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

甘肃天水地处秦岭西端,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十六国后秦时期,国君姚兴推崇佛教,下令修造佛寺,营建石窟。自此,麦积山石窟开启了共计12个朝代1600多年的开凿与重修。至今共保存洞窟221个、雕塑作品3938件、造像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由于麦积山属丹霞地貌,石质结构松散,数量庞大且精美的彩色泥塑是麦积山石窟有别于其他石窟的最大特色。源自印度、充满异域风情的佛像来到中国后,被赋予了中国人的审美,这些见证着历朝历代审美变化的雕塑作品在麦积山这座“雕塑艺术博物馆”中,几乎全都被保留了下来。

北魏是麦积山造像的高峰期。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并制定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的改制直接影响了佛教艺术。麦积山的佛像不像过去那样具有明显的西域和北方游牧民族特征,从高大魁梧变得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体态修长、面带微笑。那个年代战争频繁,老百姓将心中对安定、富足生活的渴望,寄托于这些平静美好的造像中。

西魏时期,麦积山再掀开窟造像的高潮,那里一度高手云集,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创造了一批划时代的佳作。这一时期的佛陀造像几乎全为薄彩泥塑,除题材比北魏更为丰富外,其造型更趋娟秀。

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的雕塑数量已居全国之首。在经历了数十年南朝士大夫所崇尚的飘逸脱俗的风格后,北周的佛教造像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时期的佛陀造像质朴圆润,敦厚壮实,通体刻画细致,衣饰薄纱,可见肌理,真实而自然。文学家庾信这样描述北周时期的造像艺术:“如刻浮檀,如水攻玉。”

隋代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国家重归统一,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的造像既写实,又有个性。壁画线条流畅、格调清新。

北宋时期,麦积山经历了大规模重修。随着南宋的灭亡,石窟艺术逐渐没落,麦积山也日益黯淡,但那些精美的雕塑,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地定格在了秦岭深处麦积山的石窟里,向世界展现着神秘的微笑。

微笑中蕴含着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正在宝龙美术馆举办的“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大展,汇聚了来自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院的百余件艺术精品,涵盖泥塑佛像、洞窟壁画、石雕造像碑、泥塑残件、复制洞窟、微缩洞窟模型、研究文献等多种类型的展品。在137件麦积山石窟精品中,有文物精品62件、一级文物12件。

“麦积山的石窟艺术散发着浓郁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特点,尤其是泥塑佛像,带有强烈的人格化、世俗化倾向。许多佛像就像是现实世界里活生生的人,历代工匠用精湛的技艺将信仰与世俗融为一体。”策展人杨玲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观众通过此次展览,既能欣赏各个时期的雕塑艺术,也能获得一些认识世界的智慧。”

走进展厅,一尊微笑的小沙弥立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尊雕塑所临摹的,是麦积山石窟中最知名的造像之一。它来自第133窟,又称“万佛洞”“碑洞”,是麦积山石窟内部空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精品最多的重点洞窟。

这尊小沙弥身高不足1米,细颈削肩,挺胸鼓腹,身着宽大的袈裟,充分体现了北魏“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

他的身体略前倾而立,头稍稍低下,双唇轻闭而嘴角上扬,一双细长凤眼满含天真的笑意,似乎难掩心中的欢欣与喜悦。他的微笑中蕴含着对永恒世界的向往,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

麦积山第121窟正壁龛外的左侧,有一对比肩而立,好似在窃窃私语的造像。这组充满北魏审美风格的作品是麦积山石窟最受人喜爱的雕塑之一。左侧是螺髻梵王,右侧则是一位菩萨。螺髻梵王头束螺旋高发髻,低首下视,眉目细长,双手合十,身穿翻边双领下垂的袈裟,下着长裙,似开似闭的双眼和抿起的嘴唇,露出专心聆听的表情。右侧的菩萨顶束扇形高髻,头微侧,五官清秀,右手握莲,身材修长,细颈削肩,身穿褒衣博带式上衣,下着长裙,足穿云头履。他们紧紧相依,面带笑意,仿佛在互诉心曲。他们到底在聊什么呢?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最精彩的细节,是螺髻梵王的衣袖下摆微微地向两侧敞开。久久凝视,似乎会感受到一缕清风拂面而过。古代工匠对这一细节恰到好处的把握,为这组雕塑增添了独特的生命力。

他是流泪的父亲也是庄严的佛祖

西方雕塑大都有着较强的文学传统,往往表现文学或宗教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或片段。这种叙事传统在中国佛教雕塑中较为少见,我国的佛教造像表现的往往是一种庄重、凝固的美以及对永恒的向往。

麦积山第133窟的“释迦会子”似乎是个特例,诉说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这组宋代雕塑由一大一小两尊立佛组成,大佛高约3.5米,身形高大伟岸,小佛位于大佛右前方,高1.6米,身形瘦小。依据佛经故事,该组造像被命名为“释迦会子”,也叫“罗睺罗授记”。罗睺罗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孩子,他6岁时,释迦牟尼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说法。罗睺罗的母亲对他说:“谁是你的父亲,就去到他身边吧。”小小年纪的罗睺罗从一千多名比丘中认出了父亲,侧身停在他足边。此时,释迦牟尼的表情极为复杂,既有见到儿子的激动与喜悦,又怀着未曾养育儿子的愧疚,同时还要保持佛祖的威严。

他伸出手想要抚摸儿子,手却停在了半空。他的儿子低眉不语,表情中似乎有几分委屈。据策展人透露,如果去麦积山的洞窟内实地观看这组佛像,在一天不同时段的光线下,能看到释迦牟尼不同的神情。当光线昏暗时,他的眼中仿佛有泪光,而当光线明亮时,他则是俯视众生的庄严造像。

在神话传说中,女娲就来自甘肃天水一带,她用泥完成了自己的创造。泥土是麦积山石窟的骨血,承载着麦积山千年的体温与呼吸。历代匠人们以草绳为骨、泥浆为肉,在坯体上反复捶打、雕琢,揉捏间的力道掌控、泥层叠加的厚薄变化、表面肌理的粗细处理……每一道工序都是对物质材料的极致解构与精神转化。这些看似朴素的泥团,在匠人手中蜕变为会呼吸的雕塑,它们既可凝固佛陀的慈悲微笑,亦可承载信徒的虔诚祈愿。

雕塑和绘画完美结合的“薄肉塑”

除了泥塑,麦积山石窟的壁画也是一绝,一种被称为“薄肉塑”的壁画在中国四大石窟中可谓独一无二。

展厅中有一幅临摹的《供养飞天》还原了北周艺术家采用塑、绘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所绘的麦积山第4窟的飞天作品。“薄肉塑”一说,出自吴作人先生,是一种将雕塑和绘画完美结合,以达到富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的精湛技艺。

《供养飞天》的面部、五官、颈、胸、胳膊、手、足等裸露在外的部位都采用了薄肉塑的技艺,立体效果毕现,飞天的形象有脱壁欲出的感觉。而飞天的其他部分,如衣裙、飘带、臂钏、项圈、璎珞、流云、天花等则采用了绘画语言来表现。

出自第133窟的《影塑飞天》,体量虽小,却尽显飘逸灵动之感。其头部采用圆雕,身体采用高浮雕,衣带采用浅浮雕的技法制作。飞天束扇形高发髻,面型长方,弯眉细目,眉宇舒展,目视前方,平胸鼓腹。右手的手掌向上举于肩部,左手于腹部握莲蕾,双腿作弯曲状。这尊飞天外穿汉式交领宽袍大袖束腰长衫,披帛自双肩穿肘向后,裙裾飞扬,令人过目不忘。

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都强烈地展现出一种撼动人心的中国画倾向。《睒子本生》壁画讲述了孝子睒子被国王误射身亡,后因善行被复活的故事。这一符合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故事,在南北朝时期曾广为流传。这幅重要的壁画由国王出行、射猎、误射、睒子倾诉、探望盲父母、盲父母哭诉、天神相救等画面组成,以连环画的形式,将不同的情节连续地展现开来。画面上的山峦河流、树林巨石的构图及技法在中国早期山水画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

北周时期的《车马出行图》则是一幅三维立体壁画。画中有一位头戴花冠、身穿高领襦服的贵妇乘坐在一辆由四匹马拉的车上,前面有侍从开道。在原窟中,这幅壁画是画在天花板上的,由于当时的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又适当考虑到人在仰视中的错觉关系,当人们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来看时,它会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和动势,说明我国当时的画师已掌握了透视原理及高超的技艺。(陈俊珺)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