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云布集团:领略古代麦积山石窟泥塑,惊叹古人泥塑艺术的细腻传神

更新时间:2025-09-17 01:12  浏览量:1

在甘肃天水东南的秦岭余脉中,一座形似麦垛的孤峰凌空而立,其上密布的221座洞窟与10632身泥塑,共同构成了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这座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艺术宝库,以跨越1600年的泥塑群像,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材料运用、技法创新与情感表达上的非凡智慧。

麦积山石窟的泥塑艺术,以“木骨泥胎”技法为核心。工匠们先以木料搭建骨架,外覆芦苇、麦秆形成草胎,再分层敷泥塑造形体:粗泥层勾勒轮廓,细泥层雕琢细节,最终施以矿物颜料彩绘。这种工艺既克服了砾岩山体难以雕刻的局限,又赋予塑像独特的轻盈感。第133窟的“小沙弥”造像,面庞仅巴掌大小,却通过细腻的泥层过渡与彩绘,将少年僧人含羞带笑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衣褶线条如行云流水,展现了北魏时期工匠对人物动态的精准把握。

麦积山泥塑的独特性,更体现在对材料特性的深度挖掘。北周时期创造的“薄肉塑”技法,将泥层厚度控制在0.5至2厘米之间,结合浅浮雕与壁画手法,在洞窟顶部塑造飞天形象。第4窟的“薄肉塑飞天”,面部与肢体以泥塑呈现立体感,衣带则用彩绘延伸空间,形成“似刻浮檀、如攻水玉”的视觉效果。而第13号隋代巨佛则采用“石胎泥塑”工艺,先在山体凿出佛像轮廓,再敷泥精雕,既保证了16米高像的稳定性,又通过泥层修饰赋予其温润的肌肤质感。

麦积山泥塑最动人的魅力,在于其突破宗教造像的程式化表达,将世俗情感融入神佛形象。西魏第123窟的“童男童女”造像,女童头梳双髻,面带稚气的微笑,男童手持莲蕾,眼神中透着好奇,二人并肩而立的姿态宛如邻家孩童。这种“俯首下视”的体态设计,打破了传统佛像的威严感,通过平视视角拉近与观者的距离。更令人惊叹的是第44窟的“乙弗氏皇后像”,据《北史》记载,这尊造像以西魏废帝生母为原型,眉目低垂,嘴角含悲,将乙弗氏被迫赐死的悲剧命运凝练为永恒的艺术语言,成为麦积山“以形写神”的典范。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枢纽,麦积山泥塑见证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北魏时期的造像带有明显的“秀骨清像”特征,宽袍大袖与飘逸衣带延续了南朝名士的风度;而隋唐时期的菩萨像则丰腴圆润,面相饱满,体现出中原审美与西域风格的交融。第78窟的“维摩诘经变”浮雕,通过人物动态与场景布局,展现了南朝“清谈”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影响,而供养人像中出现的胡人服饰与乐器,则记录了丝路商旅带来的异域风情。

从十六国到明清,麦积山泥塑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各方养分,将宗教信仰转化为可感知的人文温度。这些历经地震、战火与岁月侵蚀的泥塑群像,不仅是古代工匠技艺的结晶,更是一部用泥土书写的中华文明史。当我们驻足于这些千年造像前,仍能透过它们温润的微笑,触摸到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敬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