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的惊人发现!最新研究:补钙5年以上,肾结石风险激增30%
更新时间:2025-03-11 11:20 浏览量:8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年纪大了,怕骨质疏松,已经坚持补钙五六年了,平时也没什么不舒服,可最近体检发现肾结石,这跟补钙有关系吗?”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站在医院走廊里,脸上满是困惑。
他的父亲已经七十多岁,几年前骨密度检查显示有轻度骨质疏松,医生建议补钙,家里人就每天给他买钙片,搭配牛奶、豆制品,补得相当认真。
前几年复查,骨密度确实有所改善,大家都觉得这是补钙的功劳,可没想到这次体检,肾脏彩超竟然查出了0.8厘米的肾结石,医生说可能跟长期补钙有关,让家里人一时间都摸不着头脑。
很多人都认为,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必备手段,特别是中老年人、绝经期女性、骨密度下降的人,更是把钙片当成“保命药”,恨不得一天吃上好几粒。
但长期补钙真的安全吗?
研究发现,持续补钙5年以上的人,肾结石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0%,这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补钙的方式。
补钙和肾结石之间的关系,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钙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结石,关键在于身体如何代谢这些钙。
正常情况下,食物中的钙进入肠道后,会被吸收进血液,供骨骼使用,而多余的钙则通过尿液排出。
如果钙摄入过量,或身体调节机制出现问题,尿液中的钙浓度过高,就容易形成沉积物,最终发展成肾结石。
研究显示,长时间服用钙补充剂的人,尿液中的钙离子浓度比普通人高出15%~25%,如果再加上喝水少、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尿液中的钙盐更容易沉淀,形成结晶,进而发展成结石。
特别是碳酸钙类补充剂,如果没有与足够的维生素D和镁搭配,钙的吸收率会降低,更多的钙会被肾脏代谢,增加肾脏负担。
除了补钙方式,摄入时间也会影响肾结石的风险。
白天补钙和晚上补钙,效果完全不同,研究发现,晚上服用钙片,更容易增加尿钙排泄,因为夜间身体的新陈代谢较慢,尿液浓缩,钙更容易沉积形成结晶。
如果每天晚上固定服用钙片,长期下来,肾结石的风险比早晨补钙高出20%以上。
不仅如此,补钙过量还可能影响其他矿物质的吸收,进一步加剧肾结石的形成。
人体的矿物质代谢是一个复杂的平衡系统,钙、镁、磷、钠、钾相互作用,维持体内的稳定。如果长期大量补钙,而镁和磷的摄入不足,尿液中的钙磷比例失衡,就会促进磷酸钙结晶的形成,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研究显示,镁摄入充足的人,肾结石的发生率比镁摄入不足者低40%,因为镁可以抑制草酸钙的结晶,减少结石形成。
除了补钙本身,喝水量也是影响结石的重要因素。
肾脏是人体的天然“过滤器”,如果喝水太少,尿液就会变得浓缩,钙盐的浓度升高,更容易形成结晶。
研究发现,每天饮水量少于1.5L的人,肾结石发生率比每天喝足2L水的人高出50%,尤其是长期补钙的人,如果不增加饮水量,肾脏排钙的压力会更大。
高钙+低水分=结石“制造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大量研究证实的事实。
另外,饮食结构也会影响补钙后的代谢情况。
很多人补钙的同时,肉吃得多,蔬菜吃得少,这会导致尿液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高蛋白饮食(如红肉、海鲜)会增加尿钙排泄,同时提高尿液酸度,促进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相反,富含膳食纤维、钾、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水果)可以帮助维持尿液的碱性环境,减少钙结晶的风险。
数据显示,素食者的肾结石发病率比肉食者低3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尿液的pH值较高,更不容易沉积钙盐。
那么,补钙到底该怎么补,才能既保护骨骼,又不伤害肾脏?
研究发现,与其依赖钙片,不如从天然食物中获取钙。
乳制品、大豆制品、深色绿叶蔬菜、坚果,这些都是天然的钙来源,而且食物中的钙与蛋白质、镁、磷等矿物质搭配,更容易被身体利用,不会像单纯的钙片那样,增加尿钙排泄。
此外,补钙时必须搭配适量的维生素D。
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足的人,补再多的钙,吸收率也不会超过30%,而且更多的钙会通过尿液排出,增加肾结石风险。
每天晒1530分钟太阳,或者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1000IU),可以有效提高钙的吸收率,减少钙的无效排泄。
补钙的时间也需要调整。
研究表明,饭后补钙,比空腹补钙更安全,因为食物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可以帮助钙的吸收,减少肾脏负担。
而且,分次少量补钙,比一次性大量补钙更合理,人体一次能吸收的钙有限,超过500mg的钙摄入量,吸收率会大幅下降,多余的钙只能通过尿液排出,增加结石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补钙,生活中还有哪些习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有没有更科学的肾脏保护方案,可以让长期补钙的人既能保持骨骼健康,又能减少肾脏的负担,避免结石的发生?
[1]张家义,陈雅欣,张玉凤,等.肾浊方通过抑制肾小球内皮细胞异常血管新生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